十九大报告强调,建立“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”,与十八大报告的表述相比略有调整,即把“产学研相结合”改为“产学研深度融合”。“结合”意为发生密切联系,“深度融合”则是指有机地融为一体,这一变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,对加快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,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,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这一变化发展,可以大致从以下三方面理解:一是更加清晰地申明创新的导向和目的。2014年6月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,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,否则就只是一种猎奇、一种雅兴,甚至被当作奇技淫巧。因此,科技创新绝不应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,而是必须将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,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。换言之,科技创新要冲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去,冲着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去。二是更加强调全面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科技创新的“孤岛现象”,即科技创新未能形成整体环境,使得一些主体或要素处于游离状态,导致创新效率低下的状况。产学研的深度融合,将有助于科研力量、资金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整合,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协同氛围和整体合力,从而有效打破“孤岛”。三是有利于更加顺畅地打通创新过程的上中下游各环节。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,一般分为科学发现、技术创新和产品与产业实现三个阶段,需要充分解决“由谁来创新”、“动力哪里来”、“成果如何用”等基本问题。打造系统创新链,丰富融合形式,拓展融合范围,提升融合层次,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,可以有效发挥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补作用,从而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。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有关要求的及时深化调整,更好地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新时代对发展的新要求,必定会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新的活力。